基层新闻
【青春风采】闫军:热土上的追梦人
2021-02-03 08:35 黄杰 李崇锦 

梦想是什么?从年少懵懂的青年小白到拔尖人才,从一线工人到淮北矿业集团工匠,临涣焦化公司精苯车间专业工程师闫军,用十年如一日的热爱与奋斗,在平凡的岗位上,践行着最初的答案。

踏上热土,立志寻梦

2010年10月,闫军大学毕业,来到临涣焦化精苯车间,开始了他的寻梦之旅。

刚走出校门的闫军,心比天高,觉得自己很快就能闯出一片天地,但实习期间一件小事,便给他泼了一盆冷水。“一个小小的阀门沉得不像话,费劲力气把它拧上以后,居然连方向都搞反了!”第一次上手操作就闹了个大红脸,闫军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。

于是,不服输的闫军沉下心来,在现场一泡就是一整天,给师傅当帮手,为技术员打下手,生产区摸的比自己家都熟悉,凭着这股劲儿,不到半年,他便熟悉了车间所有岗位的活儿,成为新职工里最受师傅欢迎的小伙子。

“干一行,爱一行,选择了焦化,就要尽自己的一份力!”闫军的想法很简单,趁着年轻,练一身真本领、硬功夫。日复一日,这个倔强的小伙子从一名普通操作工,一步步成长起来,并先后担任车间副班长、班长,作业长,因表现优异,2019年又被公司聘为专业工程师。

上下求索,沉心追梦

2012年,为满足精苯工艺需求,公司从美国引进了氢气压缩机,可等到设备厂家进入公司,大家全都傻了眼,原来,厂方派来的是“清一色”的外国人,完全不懂中文,并且要求我方准备好翻译人员做好对接工作。请一个专业翻译的费用,每天大概几百元,长达两三个月的设备调试期,仅仅请个翻译就要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,这让辛苦忙碌了一年的大家心有不甘。

“求人不如求己,我英语也过了六级,我一分钱都不要,让我试试!”听说此事后,闫军顿时犯了倔脾气,经车间同意,大包大揽把对接“老外”的活接了下来。

“要想拿到技术‘鱼竿’,必须要‘偷师’,当学生不丢人,受制于人才丢人!”说干就干,厂方技术人员入厂后,每次他们安装、调试的时候,就成了闫军和同事们最忙碌、最兴奋的时刻,不管需不需要,闫军都会主动打下手,白天跟着端茶倒水、递扳手、送钳子,时刻认真观察,逐个记录关键数据,晚上组织大家一起学习研究,逐个攻关,同时,他把英文版的设备材料、技术参数和工艺说明一个词一个词抄写下来,放在口袋里,一有空就拿出来学,还带领大家反复修改、逐字斟酌制定了中文版的操作规程及全新的设备中文标签,终于打破了外国厂家的技术封锁,将设备维保的核心技术牢牢握在了自己手里。

不忘初心,负梦前行

2014年以前,精苯车间生产中需要的氢气全部来自甲醇车间,甲醇车间的驰放气是否正常,死死“掐”着精苯车间的生产命脉,一旦甲醇车间停止供应驰放气,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,精苯车间加氢装置瘫痪,生产系统直接停产。

命运怎么能掌握在别人手里?此时担任班组长的闫军,义不容辞加入了车间攻坚克难小组,上班时带领班组成员研讨对策,设计可行性方案,晚上留在单位向其他班组及车间技术、管理人员汇报方案、查阅资料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半年以后,他们攻克了难关,建立了煤气制氢装置,通过对煤气除油、脱硫、变压吸附、压缩等程序,将煤气提纯为氢气,完全替代了甲醇驰放气,也摆脱了对上游车间的依赖,平均产量提高了近一倍,年增效益200余万元,该项目也被公司记录在册,位列精苯车间八大技改之一。

2018年,凭借优秀的业务能力,闫军被推选为作业长,翌年,又被公司聘用为专业工程师。能力越大,责任越大,闫军深知其中道理,并逐渐开始由“降本增效”向“创新创效”升华,粗苯系统回收率改造、稳定塔废气改造、粗苯进料在线监测改造,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,这些技改项目逐渐起了连锁反应。目前,该车间系统的回收率已稳定提升至98%以上,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,与此同时,他组织实施多项环保技改,其中VOCs治理、D311废水罐硫化氢废气治理改造、两真空系统改造等项目更大幅改善了作业现场及周边环境。

到今年,闫军已经在“焦化”这片热土上扎根十年有余,十年间,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度过的,和所有焦化人一样,他深爱着这里,喜欢管道中“血液”流淌的声音,无怨无悔地追逐着他的工人梦、焦化梦。


(责编 梁尚文)

关闭窗口
友情链接
请关注官方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