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北大地的三伏天,来得总是那么“热情”,连续多日的高温“蒸煮”,每个人最盼望的就是随时都能有“空调、WIFI、西瓜”。而在这个时候,芦岭矿却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坚守在一线,为保障煤矿安全生产,顶着烈日、冒着酷暑、挥汗如雨、无怨无悔……

地点:排矸场
时间:12日上午10点
人物:管明军
“这个天想下雨又下不下来,室外干活是最难受的,不仅身上湿透了,而且心头发闷,干活不得劲,很容易中暑。还好,矿上给我们送来西瓜、绿茶等解渴用品,还有清凉油、风油精、十滴水等防暑降温的药品,热了就喝水,累了就歇一歇,因为天气热,我们尽量避开高温时间,没啥重活,这点苦比起井下一线的我们差远了。”运输区排矸队职工管明军一边擦着汗说道,一边没有停下手中的活,高温的烘烤让管明军汗水顺着领口往下流,眼睛时不时被汗水流入刺激的直眨眼,身上的衣服干了又湿,湿了又干。7月入伏以来,高温天气一点点正在向职工“示威”,在排矸队,职工冒着酷暑,一个圆班下来,能排矸200多车。还有几年就退休了,但是在老管看来一边是酷暑,但另一边是生活。

地点:防突区电焊房
时间:12日下午5点
人物:赵龙
豆大的汗珠顺着赵龙脸颊流下,来不及用沾满油渍的双手擦一擦,他又开始了下一处焊。赵龙,今年41岁,在防突区工作24年,负责防突区各类管路的焊接工作。为了防止焊花落在身上,他每天必须“全副武装”,外穿长袖工作服,手套、工作帽、防护面罩一个也不能少。室外的酷热加上2000多摄氏度的电弧光烘烤赵龙似乎已经很习惯了。“井下急需三通合茬,我就得赶紧加工,白天焊不完,晚上就得加班干。”为了赶进度,赵龙的午饭和晚饭有时候就在电焊车间解决。“盯着焊枪时间久了,眼睛经常不舒服,会不停流泪,晚上收工后回家我得用冰冻矿泉水敷敷。”赵龙边说边用手比划着一直流泪的眼睛。

地点:主井厂房外
时间:12日上午9点
人物:叶靓
保运区主管技术员叶靓拿着卷尺精准量着箕斗尺寸,最近矿井检修,咱就得多干点,豆大的汗珠顺着帽檐落下,趁着休息间隙,叶靓边用衣袖擦了擦满脸的汗,天气太热,叶靓能一口气喝下两大水杯的水。
“为主井更换两勾箕斗、曲轨、天轮等,哪一关环节都不能马虎大意,现在天气炎热,安全不确定因素多,我们就加大巡视的频次,多看一点,多检查一遍。”叶靓时刻在提醒大家注意安全。长时间暴露在太阳底下,叶靓的皮肤略显黝黑,挽起袖子,就会露出黑白清晰的“分界线”。

地点:矿内工广
时间:12日早上7点
人物:环绿队职工
环绿队职工杨贵华一早4点多就背着割草机开始割草,虽然早上凉快些,但是几十斤重的割草机硬是压的两个肩膀发红发紫。上午9时40分,太阳炙烤路面,热浪滚滚,在矿内长廊处一段绿化带旁,职工朱兴月身穿工作服,头戴遮阳帽、手持塑料细管,给绿化带中的苗木浇水。“干咱这行,不少是技术活,譬如浇水,给苗木补水可不能蜻蜓点水,地一定要浇透,用木棍能够轻易插入地面10厘米左右。”
为了避开高温,环绿队采取“两头做、中间休”的工作制,每天上午10时后至下午3时前尽可能不安排施工作业。室外作业虽然劳动强度不大,但是我们必须保证每天的工作质量,太阳暴晒,蚊虫叮咬……对于这些,环绿队的职工们似乎已习以为常,全队竟找不到一个停下手中活埋怨天气的人。
(撰稿:徐艳萍 审核:邓为 责编:梁尚文)